大家好,我是全景的调查员(临时工),一个上班前先给自己磕头的硬核白领。

这期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依旧是分享背调专业知识,鉴于我每天从各种奇葩简历里汲取养分,练就了一身“宁可自己装也不许别人装”的高超本领,难免没有朋友,于是决定不定期地分享工作心得,交个朋友。

关注我们公众号并且经常打开回味的粉丝,相信对背调是什么已经不再陌生了,证据就是在后台里留言:“你好,能查小三吗?”是越来越少了。

但总有朋友在自己做背调(也不找我做背调)的时候还一脸真诚地私信我:

“为什么候选人的前同事挂了我电话?我***他***”

平 地 惊 雷

不知全貌的问题统一回复下:

可能是罗永浩老师直播发出的量子干扰。

严肃地讲,不配合的候选人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即使是全景美若天仙·攻于心计·推拉有方的调查员小姐姐们亲自做访谈,也会脑壳疼啊。

当然还有一些背调の哲学名场面:对方配合你,但不是真正的配合你。

一场对话下来,你始终没有听到想听的那句话。

是不是像极了爱情。

调查员:您觉得赵铁柱怎么样?

证明人:还行。

调查员:......

那我们不妨先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这就像之前一个很火的段子:如果你想问网友1000元以内能买到什么好耳机?有人会告诉你,兄弟,1000元以下的耳机就是听个响儿。

但你要是问:恕我直言,1000元以内没有好耳机,没人反对吧?

那你就可以得到一份完整的list,外加详细数据分析对比。

无解的时候要大胆思考,是不是卷子出错了。

尤其是当你突然间醒悟过来:

证明人为什么一定要回答呢,谁说不能拒绝你呢?

豁 然 开 朗

以下几种情况,证明人拒绝配合的概率就很大:

现任雇主和前雇主是竞争关系

你抛出了一个炸裂的开场

举例:

调查员:你好,我想调查一下你们这里的前员工赵铁柱。

证明人:......

证明人:???

证明人:你谁呀?

证明人:你凭什么啊?

在询问中咄咄逼人,为了真相穷追猛打

使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甚至是方言和证明人沟通

对方默默挂了你电话,顺手标记了你#电信诈骗#

单纯的心情不好

很正常,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连迪丽热巴的电话都挂。

因此,自己做背调的HR应该如何散发该死的魅力,有效提升证明人的配合度,今天列举几个小技巧:

01、除了会识破伪装,自己也要善于伪装

伪装身份。如果和对方是竞争的关系,就没必要上来就亮身份了,有挑衅的嫌疑。同时尽量使用手机拨打,不要使用公司座机拨打。

如果找全景做背调,一家知名的专业背调公司,中国背景调查奠基开创者,背调届的爱吗仕,就完全不用担心此类问题,不管是和证明人还是和候选人,我们都不会出卖客户!!除了因为专业素养外,还有就是 亲爹这层关系摆着。

伪装性格。指根据对方的沟通习惯和方式随机应变。同学们,“读懂空气”很重要啊!

例如你发现对方说话很快,那你讲话就不要慢条斯理。如果对方讲话比较傲慢,中文夹带英文,那你也要拿出参加同学聚会时候的战斗力,配合表演。当感觉对方十分注重客情关系时(在国企和北方企业比较常见),称呼对方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位 领导 的职位。

02、沟通过程中要加入适度的赞扬和善意

给予对方肯定,例如,您说的这一点我非常认可。

再如前面的例子,不要开场就说“调查”二字,真是恶意满满。

可以说:您好,我们经过某某同事的授权,想和您了解一下他之前工作的相关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信息核实和备案工作。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对方愉悦地配合了,在某些问题面前依旧很难挖掘有效信息。

常见的棘手问题一:候选人的缺点

当问到候选人的缺点时,很多人会礼貌性的回避,甚至告诉你“没有缺点”。

在这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残酷社会里,证明人口中的“活佛转世 下一个比尔盖茨”,我们一天能碰到几十个吧。

原因一:候选人离职太久,证明人压根不记得了

此类情况最错误的问法就是:您能谈谈赵铁柱的优点和缺点吗?

对方在努力夸完后,灵感枯竭,想不到缺点了。

解决方案:先问优点,就优点里的细节延伸追问,使对方充分回忆共事场景后再问缺点。

原因二:证明人考虑到,无冤无仇,不要因为几句话耽误前同事的前程

解决方案一:站在公司要为新员工做定向培训或资源配置的角度,询问候选人还有哪些需要提升和需要帮助支持的地方。

解决方案二:评分法,又称指桑问槐法。

常见提问:如果满分是10分,您会给他打几分呢?

此时我们需要给予证明人暗示,人无完人,捧杀才是最狠的。

接着就对方扣掉的分数追问即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做背调最忌讳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分数,不同的人,意义不同。

曾经我们就遇到过,前上级对候选人十分肯定,评价候选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愿意给此人打一个6分。

后来在我们的追问下才发现,证明人的世界里就没有遇到过7分以上的人,自己给自己评分也才5.5分。

常见的棘手问题二:候选人的离职原因

我们调查离职原因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主动离职的。怎么就这么巧了。

可以想象,在劳动法修订后原单位为了不必要的赔偿和官司,都会优先和员工聊聊人生,再协商离职。即使是双方曾经在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撕X大战后不欢而散,也不想节外生枝地告诉你一个外人。

此时我们会专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调查员:我们想和您咨询一下,如果候选人表示还希望回到前单位就职,您会考虑继续雇佣吗?

随后,你可能会感到 空气变冷,证明人以“公司岗位满了”等等理由,尴尬又不失礼貌地拒绝了你。

但如果候选人和前公司关系融洽且足够优秀,通常情况下,对方会客气地表示十分欢迎等等。

要记住,人们说谎的难度远远大于沉默的难度。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难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