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国学时,我们在谈什么?
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古代哲学,还有人说是鸡汤糟粕……众说纷纭。因为国学一词,是个范围极广的概念,所以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不一样,也情有可原。那什么是国学的范畴呢?
从四库全书上看: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
从百度百科现代释义上看: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一词边缘界定的混乱与模糊
大家知道古人从不称自己的学问为国学,而直称其为儒学、道学、理学、心学、佛学、玄学、子学等。它们适用于全天下,岂能限定于一国?
“国学”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大体来说分三种:
一、典型的理解:以儒学为中心的学问。
比如马一浮先生将国学理解为六艺之学及其延伸;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演录》中从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等五方面来概括国学;现代学者如方克立将国学理解为四部及其相关之学,更全面些。
二、把国学理解为以儒、道、释为主体,兼及诸子百家的学问。
更宽泛些,指中国古代从先秦至明清的主要学术思想流派,包括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汉学等,以钱穆为典型。
张岱年先生则理解为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学术”,这是现代学科式理解。
三、民间最宽泛的理解,则把国学当作“中华传统文化”的同义词。
诸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气功太极、茶道饮食、戏曲舞蹈、中医科技等等,凡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统统叫做国学,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了。
总之,如今人们在使用“国学”这一概念时,采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态度。
精神按摩与消费文化
国学目前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多种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大体来说有如下几种:
一、是生活方式。
在物质生活条件改进的条件下,人们希望能改进生活质量,比如茶道、烹饪、养生等方面的传统生活方式近年大行其道,就是因为能让不少人觉得,这些可以使他们活得更健康长寿。这些都可以打着“国学”的旗号来进行。
二、是权谋法术。
许多企业家、管理人员对国学基本上一窍不通,但热衷于国学的所谓权谋之道,他们听说历史上的鬼谷子、孙子、李世民等人如何出奇招、高招、怪招,创造了神奇的功效,纷纷欲效仿之。
其实国学中确实有极其深刻的管理智慧,只可惜很多人没耐心去学,总想“一抓就灵”。
三、是消灾免祸。
人在有了钱之后,最害怕的当然是天灾人祸;而在遭遇困顿之后,最希望的当然是交上好运。于是很多人在国学中寻找法宝,希望得到庇佑、交上好运,于是风水八卦风靡一时,神道鬼道大行其道。
四、是附庸风雅。
有的人并不是真的热爱国学或懂得国学,但是觉得家里放几部国学经典,身上穿一身汉服唐装,脸上养几撮黑长胡须,嘴里吐几句“之乎者也”,就算有文化、有品味了。
在一个崇尚消费的时代,国学也是人们消费的对象;在一个人心浮躁的年代,国学也被浮躁地利用了。
五、是做人处世。
不少人觉得古人在做人处世方面积累了深刻的智慧,在《四书》《周易》《老子》《庄子》《坛经》以及象《菜根谭》《呻吟语》《曾国藩家书》等一类作品中,确实可以读到古人做人的智慧结晶。
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国学而更加孝亲、敬长、懂事、明理。
六、是民族认同。
随着国力的增强,国人的自信心大增,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发酵。那就是要追求与西方人不同,要在中国文化优越感中寻找满足。您想想,要证明中国不比西方差,国学当然是最有用的工具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学研究也容易被民族主义所绑架。
七、是文化素养。
从古至今,文史知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气功太极、饮食中医等广义的国学内容一直是中国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即使是“文革时期”也是如此。把国学当作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是无可厚非的,也有着强大的现实基础。
来源:搜狐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