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双循环” 物流大通道将加速成型
在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加快畅通物流大通道已经成为重要发力点。不少地方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蓄势打造新物流大通道。与此同时,在新基建领衔下,以智慧物流支撑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
专家表示,围绕畅通“双循环”,新物流大通道将加速成型。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物流行业将迎来新的变革机遇。
让源源货流畅通内外
当地时间8月31日晚6时许,在比利时列日机场,一架来自中国满载近百吨商品的货机徐徐降落。这是菜鸟网络开通的杭州到列日洲际航线的一架货机。在菜鸟跨境包裹网络中,像这样来自中国的大型物流货机几乎每天都有一班或两班降落在列日机场。
列日机场是位列欧洲货运吞吐量第五的货运机场。记者采访获悉,列日已经成为菜鸟海外部署的重心。菜鸟在这里建设了集仓储、转运以及电子关务为一体的ehub(数字贸易枢纽),通过洲际航线、中欧班列连接中国和欧洲,并以列日为中心部署覆盖欧洲核心国家的卡车网络。
让源源货流畅通内外,已经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7月物流总需求延续复苏态势,物流总额增速由负转正,物流运行呈现向好态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4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海关总署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1.6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4%,延续了6月份的向好态势。
“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不可或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不管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国内双循环,循环本身意味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顺畅联通,其中作为主要环节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而流通最重要的就是物流。
盘和林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但目前国际快递物流和航空货运发展程度并不能与之相匹配。尽快补齐我国在运力、物流节点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已迫在眉睫。在提升运力方面,既要增加货机数量、物流航线,也要加快建设航空枢纽、铁路枢纽以及航路枢纽。在提升国内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海外网络控制能力,完善海外物流服务网络。
物流大通道将加速成型
加快打造新物流大通道,已经成为畅通“双循环”的重头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之间的大型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莲塘/香园围口岸8月26日正式开通启用。莲塘海关副关长李慧鹏表示,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建成,标志着深圳“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物流大通道。
这并不是个例。当前,不少地方都在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蓄势打造新物流大通道。
据山东济南市口岸物流办消息,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济南加紧构建“陆海空”协同发展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航空方面,正打造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陆路方面,正打造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内陆港方面,依托内陆港铁路场站构建海铁联运大通道。
据山东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消息,青岛将谋划对外大门户、大通道建设,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到2022年,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东接日韩、西联上合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更加通畅,基本形成内畅外联、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智慧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运行体系。
据悉,云南将积极参与境外陆海国际联运物流节点建设,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物流网等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实施。布局拓展面向环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及衔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圈的跨区域物流网,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互促发展新格局。
“物流大通道实际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其一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减少国家、地区间货物流通的程序,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其二是提供规范的物流平台,促进整个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更好地发挥平台效应。”盘和林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要素高效集聚和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在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加速构建物流大通道将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实体经济活力,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重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内外要素高效联通。
物流行业迎来新变革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助力畅通“双循环”,以交通新基建为引领,推进物流供应链体系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
在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看来,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长期能够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产业链,将是“双循环”的主要抓手之一。
盘和林指出,未来新基建必须瞄准支撑“双循环”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通过感知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助力物流体系更加高效运行;通过对大量终端设备收集的用户信息处理,帮助供应链更好地进行运营和决策。庞超然也认为,关键在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物流产业运行组织效率,提升行业和企业竞争力。
专家还表示,围绕畅通“双循环”,政策红利有望持续释放,物流行业将迎来新的变革机遇。
盘和林认为,物流行业要抢抓政策机遇,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新基建带来的基础设施红利,从而更好地融入“双循环”体系。
来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官网